两个孩子满月后,就要上户口了,可这上户口就存在着一个起名字的问题,为了这两个名字,许富贵第一次跟自己的老东家娄半城,闹的脸红脖子粗的。
总之一句话,我的重孙子,名字必须我起。
娄半城肯定不惯着他啊,“你肚子里那点墨水还是我教的呢,还是省省吧。”
俩人加起来一百五十岁的人了,像个孩子似的闹了两天,终于把孩子的名字起好了。
老大许青风,老二许青云,取自:好风凭借力,送我上青云。
许晓觉得这名字不错,寓意也行,就这么定了下来。
等许大茂知道的时候,俩孩子的名字早就定下来了,据说气的晚上饭都没吃。
杨璐瑶生完孩子就回文工团上班了,许晓也忙了起来。
转眼就是83年
自从开放以来,华国与世界各国的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多了起来。
因着许晓在鹰酱打下的基础,现在唐人街的文化输出越演越烈了,时不时就有传统文化演出。
用后世的话说,唐人街现在已经成了打卡地了。
华侨协会更是在大使馆的帮助下,给唐人街来了一次复古整修,红砖绿瓦的仿古式建筑,也让这里成了著名的景点。
同时娄晓娥在娄兴国的支持下,联合五家华侨企业,共同打造了一个华星国际影视城,华星传媒公司也开了起来。
娄晓娥占股百分之四十,第二股东就是娄兴国,占股百分之二十五。
公司的总裁由沈北担任,他曾是娄半城的助理,也是娄半城借给娄晓娥的帮手。
娄晓娥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并不擅长,所以干脆交给沈北做职业代理人。
沈北本身就是在港城长大,对文娱方面也是有些经验的。引进了很多港城的影片,尤其是武打影片,这在鹰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。
一时掀起了一股武术热潮,港城的武打影片也因此在鹰酱占了一席之地。
唯一有些麻烦的就是翻译总是不到位,古装的武打影片的台词总是文绉绉的,翻译的简直就驴唇不对马嘴,气的编剧直跳脚,不得不改成白话翻译。
许晓看过之后也觉得差了那么点意思,没有那个韵味了,但那些洋鬼子就是喜欢里面的武打片段,以及热血的对打,至于说艺术追求,许晓个人觉得,他们根本没那个底蕴,不懂就是不懂。
因着许晓负责北美洲的外交事宜,出国的机会也渐渐多了起来。
每次许晓出去,部长在家里都睡不着觉,就怕哪天传回消息,说自家的人失踪了。
许晓与当地的华侨协会做了很多交流,文化输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目的的,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。
好在就是,他们这些华侨这些年也没少受窝囊气,只要能让他们扬眉吐气的事,那就肯定会做。
鹰酱的华侨协会会长姓陈,一位家学渊源的华裔,对于许晓在鹰酱的一系列举措,相当的支持。
许晓这次出去就是为了商量孔子学院的事情。
“陈会长,关于成立孔子学院的事情您怎么看?”许晓对这位长辈还是很尊敬的。
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