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2章 前因后果(1/2)
这个时候就体现了秦王嬴政的胸怀,他没有因为个人情绪,就不管不顾杀掉郑国。
而是权衡利弊认真思考起来,最终他认可了郑国的说法,还让郑国继续带人修建这条水渠。
(郑国也被秦王嬴政的胸怀彻底折服,尽心尽力开始修渠,终于如约完工,而这条水渠的名字,秦王嬴政也以工程师的名字命名,郑国渠。)
郑国的事情启发了李斯,李斯也决定最后一搏,于是他毅然提笔,写下了《谏逐客书》交给了秦王嬴政。
这谏逐客书的大致意思是:“地不分南北,人不分内外,而今大王却把人才送给敌人,这可是把武器交给敌人,把粮食交给强盗的不智之举啊。”
因为嫪毐和吕不韦两大势力都被铲除了,秦王嬴政此时终于是坐稳了王位。
李斯的《谏逐客书》秦王嬴政看完之后开始反思,秦国三十几代先君都想一统,而且现在的秦国已经有了这个实力。
要是真的一杆子打死一排人,就这样草率的逐客,而把先君遗愿毁在自己手上,太不明智了。
最终秦王嬴政收回了逐客令,李斯也被重用担任了廷尉,算是真正进入了秦国政坛。
以上足以说明秦王嬴政并不是后世记载的暴君,他是一个有理智,有胸怀,有理想的君主。
而扶苏让雷江去韩国,也是和韩非商议的结果。
韩国虽小,人才辈出,特别是兵器,在当时七国当中,韩国遥遥领先,秦国的兵器很多都借鉴了韩国的技术。
但奈何韩国人少国弱,技术再好,没有足够的产业和人工支撑,依旧撑不起强大的军队。
扶苏这次让雷江前往韩国,就是为了救回一些技术人才和学者。
而扶苏更想要的是韩国棠溪宝剑的铸造技术。
《史记》棠溪宝剑超越干将莫邪,为众剑之首。
现在扶苏有蒸汽机这样强悍的动力,有系统兑换的方士铁匠等等人力。
而且扶苏现在开采了铁矿,也通过系统蓝图掌握了完整了钢铁冶炼技术。
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