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面(1/2)
李适听了窦文场的劝,现下看到成效,心里竟然只顾欢喜。
云鬟看他只是傻笑,也不回答,只得又问:“殿下见过他吗?”
“谁?”
“先弘农郡公……”
“杨慎矜?”李适回想起来,“他生前是太上皇宠臣,获罪赐死时我也只有……四五岁吧……即便见过也记不得了。不过这个名字,我倒时不时听我父王提起。”
“太子殿下!”云鬟十分惊讶,又隐隐欢喜,“他……他因何事提起?”
李适不疑有它,听她问便细细道:“每每打仗需要用钱却无钱之时,父王便会提起,说‘要是慎矜还在就好了’。”
“这是为何呀?”
“父王说,杨慎矜跟他父亲一样,在财政之上很有才干!他父亲叫……杨隆礼,是为了避太上皇之名讳才改为杨崇礼的。他历任五州刺史,每到一处,必然能使当地财力强盛,百姓安康。因此,太上皇提拔他为太府卿,加银青光禄大夫,封弘农郡公,掌大唐财政大权。他任职期间,清廉严谨,很有政绩,国库中的财物堆积如山,极为精确,每年只说节省出来的钱便有数百万贯,太上皇亲呼他‘财神爷’!”
云鬟听得不禁混身战栗,心中骄傲已极,忍不住笑了一下,泪水却也随之滚落。
“你怎么哭了?”
云鬟连忙擦擦眼泪,捂嘴呜咽道:“其实也不全是那位杨公之功劳,那时太平盛世已久,国库自然充盈。奴一想到这里便很为自己是大唐子民而深感荣耀,因而落泪。后来呢?杨公又如何了呢?”
李适竟全然信了,只是满目爱意地望着她,感慨一句“你真是心思细腻,多愁善感”,便又接着道:“后来……杨公年岁大了不得不卸任致仕,太上皇十分不舍,便想从他的几个儿子中挑选一个子承父业。杨公三子都十分出色,我父王说,杨慎矜最为出色,不仅有其父才干,还仪表堂堂,风度翩翩,喜客爱饮,为人也是刚正不阿,嫉恶如仇,跟现在的梁国公李岘是同一类人。”
“我知道,我知道……”云鬟在心里默默地说着。
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